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,池州学院“筑梦小岗”实践团踏上了前往凤阳县小岗村的三下乡实践调研之旅。此次实践以农文旅为微切口,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引导,深入探寻小岗村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,解码其乡村振兴的“双重密码”。 团队成员进行分田到户责任田劳作体验。陶鑫蕊 摄 产业筑基:从“大包干”到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,“大包干”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。实践团首先深入小岗村的田间地头,实地调研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。小岗村依托自身优势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形成了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。 在种植环节,小岗村积极推广优质粮食品种,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,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。同时,发展特色种植,如草莓、葡萄等果蔬种植,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。在加工环节,建立了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,对粮食、果蔬等进行深加工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。例如,将优质小麦加工成面粉、面条等产品,将草莓加工成果酱、果干等,不仅延长了产业链,还增加了农民收入。在销售环节,借助电商平台、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,拓宽销售市场,让小岗村的农产品走向全国。 实践团成员们通过与当地农民、农业企业负责人交流,详细了解了小岗村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。他们深刻认识到,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只有不断壮大农业产业,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,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。 同时,实践团成员们还发现,小岗村注重农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,积极引进新品种、新技术,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。通过这些举措,小岗村的农业产业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,更实现了质的飞跃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。 团队成员沉浸式学习情景思政课:《1978:十八个红手印》。左宗鹏 摄 文旅赋能:激活红色资源,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小岗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“大包干”纪念馆、当年农家等景点成为了红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。实践团成员们走进这些景点,感受小岗村的改革历史和红色文化氛围。 在“大包干”纪念馆,成员们通过参观珍贵的历史文物、图片和视频资料,深入了解了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,实行“大包干”的历史背景和过程。在当年农家,成员们体验了过去农民的生活方式,感受了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。 除了红色文化资源,小岗村还注重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、生态文化等资源,打造多元化的文旅产品。例如,举办民俗文化节、生态旅游节等活动,吸引游客参与。同时,发展乡村民宿、农家乐等旅游配套产业,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。 实践团成员们在调研中发现,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小岗村的经济发展,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。通过文旅融合,小岗村将红色文化、民俗文化等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,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。 团队成员参观小岗稻田画。左宗鹏摄 农文旅融合: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实践团成员们认识到,农文旅融合是小岗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。通过将农业、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,小岗村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。 在农业与旅游融合方面,小岗村推出了农业观光游、采摘体验游等项目,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,参与农业生产活动,体验农家生活。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,通过举办文化活动、展览等,将小岗村的红色文化、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项目中,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。 实践团成员们还与当地政府、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,共同探讨小岗村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和策略。他们建议,小岗村应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,提高文旅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;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旅游环境;加强人才培养,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。 传承改革精神,助力乡村振兴 池州学院“筑梦小岗”实践团的凤阳县小岗村三下乡实践调研之旅,不仅让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小岗村的发展现状和经验,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“大包干”精神的内涵和价值。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,小岗村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,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,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 实践团成员们表示,他们将把在小岗村的所见所闻所学带回学校,通过宣传、研究等方式,让更多的人了解小岗村的改革精神和乡村振兴实践。同时,他们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,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,为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相信在“大包干”精神的指引下,在农文旅融合的推动下,小岗村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绘就更加美好的明天。 通讯员:左宗鹏 推荐阅读: (正文已结束) (编辑:喜羊羊) 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 |